作為重要的能源基礎設施,電網既是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關鍵載體,也是統籌生態保護與能源變革的戰略樞紐。
從優化能源結構、推動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并網消納,到升級智能電網、為生態保護區筑牢可靠供電屏障;從助力傳統產業綠色轉型,到以高科技賦能電網綠色建造;從推動工業、交通、建筑等領域電能替代,到實現經濟降本增效與生態減排降耗的雙贏——國網山西省電力有限公司始終以“綠電”為筆,在黃土高原上描繪出能源革命與生態保護深度交融的嶄新圖景。
綠電裝機 優化新能源結構布局
“煤從空中走,電送全中國”——這是山西能源轉型生動寫照的縮影。山西作為全國第一個全省域、全方位、系統性的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,將富集的煤炭資源轉化為清潔電能,不僅蹚出一條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雙贏的發展新路,更構建起礦產保護、能源開發、經濟效益、環境治理與綠色發展多方兼顧的全新局面。
數字最具說服力。2012年,山西發電總裝機5454.9萬千瓦,火電“一煤獨大”占比高達91.9%,風光等新能源僅占3.65%。到2025年6月底,山西發電總裝機達1.61億千瓦,接近2012年的3倍。其中,新能源裝機規模達7568萬千瓦,是2012年的近40倍。
裝機容量迅猛增加,帶來綠色電能的大幅提升。2012年,全省風電發電量僅36億千瓦時。而僅2025年上半年,山西風電光伏新能源發電量就高達602.74億千瓦時,相當于2012年全年風電發電量的16.7倍。
自身消納綠電的同時,山西更通過堅強電網將綠色動能遠送四方。2024年,新能源外送電量達164.4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71.5%,覆蓋24個省份。其中,綠電外送75.38億千瓦時,創歷史新高,位居全國第一,相當于為受端省份節省標煤470萬噸,減排二氧化碳938萬噸。2025年上半年,山西達成省間綠電交易電量97.8億千瓦時,較2024全年增長31.12%,為全國低碳發展注入強勁“山西能量”。
轉型離不開電網支撐與創新。晉南中條山沿線,光伏板、風機成為能源升級圖景,其中2016年國家能源局批復的芮城縣光伏領跑技術基地是典范。為保障新能源消納,國網運城供電公司攻堅克難,220千伏朱陽站、橋頭站分別提前7個月、6個月投產,創造了“山西速度”。面對分布式光伏“井噴式”發展對農村電網的沖擊,國網山西電力主動創新,提出“集中匯流、升壓并網”新模式。這一模式在成功試點后迅速全省推廣,有效破解了接入瓶頸。
充分發揮能源資源稟賦,我省以特高壓電網建設為突破口,打造電力外送基地。目前,已經形成“三交一直”特高壓與14回500千伏外送通道交織的“能源立交橋”,外送能力達3162萬千瓦,連接華北、華東、華中三大區域。今年3月開工的1000千伏大同—懷來—天津南特高壓輸電工程,可推動山西、河北地區800萬千瓦光伏、風電外送消納,每年可促進新能源電量消納超146億千瓦時,替代燃煤消耗445萬噸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81萬噸,有力支撐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。
綠色建造 電網與生態同頻共振
電網建設踏入生態敏感區如何兼顧“銀線穿梭”與“青山常在”?忻州北500千伏輸變電工程交出了生動答卷。這條輸電線路橫跨晉北四市七縣(區),不僅折單長度達552.8公里、需新建853基基礎與桿塔,更要穿越恒山防風固沙區、五臺山生物多樣性維護區、太行山水源涵養區三條生態保護紅線,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。
傳統施工在這里行不通。為應對難題,項目部采用“一塔一圖一方案”的精細化管理:恒山段紅線內的鐵塔,塔基選址精準避開滑坡和水土流失高風險區,施工范圍被嚴格限定,通過表土剝離、分層回填復耕技術還原原生土壤,紅線區域內絕不設置臨時場地;針對跨越12條河流的46基涉河桿塔,精確計算施工窗口期以避開汛期。截至今年8月,該工程已完成439基基礎澆筑,占總任務的51%,組立鐵塔33基,生態擾動始終處于可控范圍。
這一工程的實踐正是國網山西電力構建“大環保”管理體系的縮影。目前,該公司已建立“省、市、項目”三級環保責任體系,實現生態敏感區項目全覆蓋,還打造經研院環保咨詢分中心、電科院電力工程技術中心作為專業支撐平臺,為項目全周期環保管理提供技術保障。風險管控方面,依托生態環境風險清單、管控措施清單、責任清單,覆蓋7大類、19子類、49個風險點;過程管控貫穿始終,2024年強化125項環評水保報告內審,開展58次現場督查并整改597項問題,對54項在建工程實施環保水保技術監督且問題整改閉環率100%,同時引入“空天地”一體化監管,通過衛星遙感、無人機與地面巡查結合,杜絕生態敏感區的違規擾動。
在電網綠色建造進程中,科技創新是環保攻堅的關鍵。除了忻州北工程應用的無人機智慧監管、表土回植技術,國網山西電力自主研發的移動式電磁監測小車,已在全省281座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投用,顯著提升電磁環境監測智能化水平;SF6氣體光譜檢測裝置將檢測時效從小時級壓縮至分鐘級,在22座變電站應用期間發現并消除5處設備缺陷,實現效率與精度雙重提升。針對晉西北黃土丘陵區生態修復難題,該公司還依托科技項目,深入研究土壤種子庫重構與微地形儲水改造技術,為脆弱生態區植被快速恢復和水土保持提供“山西方案”。這些源于實踐、經項目驗證的綠色科技正持續轉化為守護三晉青山綠水的堅實力量。
電能替代 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
清潔取暖事關百姓冷暖與藍天白云。2022年3月,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國家能源局等十部門聯合印發《關于進一步推進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》提出,“十四五”期間,進一步拓展電能替代的廣度和深度,努力構建政策體系完善、標準體系完備、市場模式成熟、智能化水平高的電能替代發展新格局。
自2016年起,國網山西電力將電能替代作為服務能源革命、推動綠色發展的關鍵抓手,累計新建及改造配變容量396萬千伏安,新建及改造10千伏線路5159公里,保障了經營區內154.42萬戶“清潔取暖”用戶可靠用電,同時主動跟進工業、交通領域“以電代煤、以電代油”工作,以優質高效服務為山西經濟社會低碳轉型注入綠色動能,為削減散煤燃燒、改善大氣質量、打贏“藍天保衛戰”貢獻電網力量。
電能替代,是助力工業領域邁向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路徑。近年來,山西聚焦高耗能、高排放行業,大力推廣電鍋爐、電窯爐等技術。“中國瑪鋼之都”晉中太谷區的轉型最具代表性。近年來,為響應國家綠色低碳發展,山西加快將太谷瑪鋼企業原來燒煤污染較重的“沖天爐”統一改造為電頻爐。國網晉中供電公司主動服務,新建220千伏變電站1座、110千伏變電站2座、增容110千伏變電站2座,為全域“沖天爐改電頻爐”提供了堅強的電力保障。改造后,企業年減少標煤消耗5000余噸,減排二氧化碳1.8萬噸,二氧化硫、煙粉塵排放降低50%以上,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。
國網山西電力積極服務2512家工礦企業實施2443個電能替代項目,新增用電量391億千瓦時。這龐大的綠色電能,相當于替代散燒煤2242萬噸,減排二氧化碳3542萬噸,減排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和粉塵污染物1098萬噸,工業“綠”意盎然。
此外,支持電動汽車的發展和普及是服務“藍天保衛戰”、推動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行動。國網山西電力全力服務電動汽車普及,到2025年上半年,累計建成充電站581座、充電槍5658個,充電容量達35.13萬千瓦,充電樁數量占全省近9%,形成覆蓋全省高速公路、城鄉及景區的“充電網”。
貨運領域作為“排放大戶”,其綠色轉型是打贏“減污降碳”攻堅戰的重要一環。國網山西電力主動肩負起服務綠色運輸的責任,一方面持續推進重卡充電設施布局,繼去年建成3座重卡充電站后,今年進一步瞄準臨汾、晉城、陽泉等物流樞紐及電廠周邊區域,再建5座充電站;另一方面同步優化服務保障,通過開辟“綠色通道”、提供“一對一”服務,全力保障充電設施高效接入,以“設施+服務”雙發力的舉措,為貨運領域綠色發展提供堅實電力支撐。
短評:
電力是生態文明建設與能源變革的關鍵紐帶之一,國網山西省電力有限公司的實踐為此提供了生動范本。其從綠電裝機、綠色制造、電能替代三端發力,既推動風光清潔能源并網消納優化能源結構,又以智能電網守護生態保護區供電,更借高科技賦能產業轉型與電網建造。在工業、交通等領域的電能替代,更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。
這份以綠電為筆的行動,不僅為山西能源革命破題,更勾勒出生態保護與能源發展共生的新路徑。我們相信,未來山西一定會持續深化技術創新,探索更多綠電應用場景,讓黃土高原上的“綠色動能”愈發強勁,為全國能源轉型與生態保護融合發展提供更多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經驗。
(2025年9月10日 《山西日報》 10版)